情境创设须以激活经验为主题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09-01-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西藏自治区扎囊县扎塘镇久达教学点益西卓嘎老师用枯树枝搭模型,帮助孩子们理解数学中的难题。 本报记者 张学军 摄

  ■俞正强

  情境创设是为了激活经验

  我们看电影,电影整个儿就是情境创设。许多电影感动人,不是因为情节本身感动人,而是电影创设的情境激起了某些蛰伏于个人内心深处的经验,人是被自己的经验所感动的;或是电影激起了某些蛰伏于个人内心深处的愿望,人是被自己的愿望所吸引的。这就是好电影必须立足于生活的哲学基础。当一部电影植根于生活的水平越深,所能激发的经验就越深刻,它的受欢迎程度也就越高。

  在课堂教学中提出情境教学无疑是正确的,通过情境来激活经验,通过经验的加工达到教学的目的。情境创设的前提是引起足够的经验(情感体验)。如果创设的情境不能对应于相应的经验,那么,这个情境激发的就可能是一些干扰因素了。

  我曾经听过一节情境作文课,主题是“爱妈妈”。授课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情境是一段剖腹产的录像,想借此表达这样一种观念:“妈妈生我们时受尽了苦,所以我们要爱妈妈。”

  严格地讲,这位教师设计的不是情境,因为学生没有关于剖腹产的经验,他们无法体会教师所要传递的“痛苦”。相反,在小孩子的心中,妈妈生自己是很神秘的、很美好的一件事,而这样一个血淋淋的手术过程已经把那份美好击碎了,这是一种建设还是一种伤害呢?

  那么,既然剖腹产的录像不是情境创设,它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它是科普,是关于生育科学普及中的一个小内容。科普是理性的,学生只需要接受这个事实,而不需要用经验来对接。

  因此,在创设情境时,明确目的十分重要。否则,就会处于为情境而情境的尴尬境地。情境的创设应该是一门十分讲究的艺术,它是以对学生认知规律的把握为基础的。

  激活经验的情境该怎样创设

  目前的中小学数学教材中,大多数情境都是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或是用于提出数学问题的,真正用于激活经验的情境并不多。因此,在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许多与情境有关的问题。下面,我以“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创设激活经验的情境。

  【情境设计例1】

  录像1:教师播放画面,最后定格于一辆汽车。

  师: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同时,教师将汽车的图像慢慢放大,屏幕的视点落在了车牌上,“浙G23456”。

  师:G这个字母,表示什么?

  录像2:教师播放画面,校园中一张失物招领:“有人民币N元……”

  师:同学们,这里有几元钱啊?N元表示什么?

  两段录像呈现了两个在生活中运用字母的例子,但授课教师呈现的这种例子不属于经验的范畴。同时,这两个情境最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不是运用了字母,而是:这个车是什么牌子的啊?跟我家的车像吗?我上次丢钱了,怎么没想到有失物招领呢?这些兴奋点会抑制学生对数学字母的兴奋。因此,这些情境的教育价值是需要我们质疑和讨论的。

  那么,我们在教学中究竟该如何利用情境激发学生的经验呢?我在上“字母表示数”一课时,设计了如下活动,激起了学生的经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情境设计例2】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活动,要求同学们又好又快地把你所看到的东西画下来,好吗?请准备纸和笔。

  学生准备。

  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你看到了吗?你的前面走来了一只鸡,请把它画下来。

  学生画图。

  师(巡视):我选了一张画得较快的同学的画,再选了一张画得较慢的同学的画。请大家发表评论,看谁又好又快地达到了老师的要求?

  教师投影。

  生1:我认为图1好看,比较写实。

  生2:我认为图2好看,简洁、更快。

  师:同学们倾向于哪种观点呢?

  生(齐):美术课用图1,数学课用图2。

  师:接下来,请再闭上眼睛。大家的前面来了一个人,请把它画下来。

  学生画图,并很快举手。

  师:我展示给大家看,大家发现这幅画有什么特点吗?

  生(齐):都用更简洁的简笔画了。

  师:好样的,我们来点更难的。同学们,现在你们的前面来了一样东西,请把它画下来。

  学生画图。

  生3展示两幅作品。

  师: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评论吗?

  学生小组讨论。

  生4:我们小组认为图4比较好。因为图3只提供一种可能,是松鼠,而老师并没有确切地说是松鼠。图4有多种可能,比如可能是饼,可能是盘子,可能是月亮,等等。

  师:太棒了!同学们,我们最后再来画一次,闭上眼睛,现在前面走来了一样新东西,请把它画下来。

  学生画图。

  师:我想问一下,你们是怎么又好又快地画出来的?

  生5:只要不画圆,其他的三角形或正方形、长方形都可以。

  师:为什么不画圆呢?

  生6:因为要画新的东西,圆已经用过了,就要换一个符号了。

  师:说得太好了!同学们,刚才我们在做一件什么事情啊?

  学生发言。(略)

  师:现在由老师来小结一下同学们的发言吧。(投影)请同学们读一读。

  生(齐读):用一个符号表示一样不确定的东西,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另一样不确定的东西。

  比较两个设计,我个人认为,情境设计例1呈现的是一种生活中的事实,一种用字母来解决生活问题的事实,情境呈现的方式是声像。情境设计例2呈现的是一种用符号来表示的经验,呈现的方式是活动,而且是持续的活动。

  不是每节课都要从生活中来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学习,十分强调数学要从生活中来,这一理念无疑是十分正确的。数学知识就是从生活中来的,数学的理解需要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支撑。但是,不是每节课都需要从生活中来。举个例子,“分数”的学习大致要经历以下过程:从生活中得到对分数的认识,在数学层面经历分数的运算,在生活中运用分数解决问题。

  很显然,分数的运算是形式化的,这样的课堂就不必创设生活情境了,只要做好知识复习即可。

  曾经有老师向我咨询,学习内容是加法交换律,教学情境该怎么创设?我说我不知道,因为在我看来,像这样的课是不需要创设情境的。

  当然,并非所有的运算都不需要用到情境,如遇到“乘加乘减”这样的运算教学,教师就需要创设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运算的顺序。

  实例教学法研究引起的思考

  最近,“新华网”上一篇关于美国科学家对传统的“实例教学法”提出质疑的报道引起了我的注意。

  该报道称,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认知科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通过抽象符号学习数学的学生遇到新问题时,能够比通过具体实例学习的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原理。研究的主持者珍妮弗·卡明斯基指出:“具体实例教学法的问题在于,不少学生只学会了诸如‘两列火车从两城以不同速度相向行驶’的问题,当遇到另一道需要运用相同数学原理解决的问题,例如蓄水池蓄水,他们往往又会束手无策。”同时,另一位研究人员弗拉迪米尔·斯劳茨基也指出:“故事式的问题情境更适合用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不适合传授新知。”

  读罢这篇报道,我觉得其中涉及到的研究与我们的情境教学有比较一致的地方。例如,教师创设情境并使用彩色玻璃球帮助学生理解概率,或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学习某个公式。但是,该研究没有弄明白的是,学生无法牢固掌握知识、无法实现知识迁移的原因并不在于实例教学法本身,而在于对实例教学法的应用是否恰当。运用得好,就会有利于学生对数学原理的理解;运用得不恰当,就会带来僵化、分散注意力等后果。比如,教师举出的一些具体实例或情境中可能包含某些无关紧要的信息,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实例或情境本身,而对核心原理的关注度下降。

  当下,教学情境创设中出现的误区,经常是由不顾情境的恰当与否,或为情境而情境所导致的。于是,课堂上出现了一些假情境、伪情境和多余的情境,从而给教学带来了新的问题。(作者为浙江省金华市站前小学校长、特级教师)

  品味教学:让学习成为快乐之旅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实验小学 濮坤 霍冬梅

  最近,笔者偶然从媒体上看到两则小学生因学习压力过重而导致轻生的极端案例,深感震惊和痛心。尽管这种现象只是个别的极端案例,但却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再一次敲响了警钟。

  在传统的教育思想中,我们太迷信刻苦与成功之间的相关性,如果升学、考试目标没能实现,一切便失去了意义。由于太看重结果,我们常常忘记了教育的真正目的,更忽略了学生的真实感受。

  当学习成为必须完成的任务时,整日学习是辛苦的。为了提高学习成绩而增加的练习更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格言在励志的同时往往让人觉得悲壮,而对于年龄稍小的学生来说则不免显得有些残酷。然而,当学生为满足自己的求知欲而学习时,学习就成为了快乐的事情,于是,有了“凿壁借光”、“程门立雪”。此时,就算外在条件再艰苦,学生都会觉得学习是“甜”的。

  虽然我们所教的学生年龄还小,但他们对每一位老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态度、教学风格,在心中都有一杆秤来衡量。他们对老师的喜爱程度常常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就此,我们是不是该扪心自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幸福的感觉吗?我们在孩子的脸上看到快乐了吗?

  转变观念,带给每个孩子学习的快乐,这是我们能够做到的。毫无疑问,学生喜欢才华横溢、幽默风趣的老师。而能否在学生面前展现出自己的才华,对于老师而言,往往并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态度和观念的问题。

  著名作家刘绍棠小学毕业40年后见到在乡村小学教过他语文的田老师,仍然像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田老师行礼,深深感谢田老师在他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是什么让刘绍棠如此感激呢?是田老师四年中给他讲的上千个故事。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使用体罚、精神惩罚的课堂,经历若干年后,学生可能只记得惩罚。而一句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可能令学生连同相关的知识一起终生难忘。让我们尽可能地调动起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吧!让学生喜欢学习,甚至把学习当成真正的精神大餐来享受。